首頁 > 健康保健 > 健康資訊

36歲女子懷孕5次均自然流產 壓力成晚育主因

2013-02-15 09:18 來源:中新網 作者:...我要評論 (0) 點擊:

  3年懷孕5次均自然流產

  年輕時為過“二人世界”不想懷孕,年齡大了,懷孕五次都自然流產,想要個孩子,卻成了不是那么容易的事。36歲的馬晶(化名)這三年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心痛,后悔沒早點要個孩子。

  馬晶結婚11年?;楹?,兩人一致同意先不要孩子。兩人愛旅游,美國、法國、意大利、北歐、希臘……他們都去過。

  2009年,考慮快35歲了懷孕之事提上議程。馬晶說懷就懷上了??伤膶殞毮鳟a了。她調整心情、調理身體后繼續(xù)試孕。不到半年,又懷了,可她孕八周再次出血,超聲提示寶寶沒有胎心,為此她做了清宮術。如此反復了四次,上月中旬,寶寶再次胎死腹中。36歲的馬晶懷孕五次,沒一次保住胎兒。

  不孕不育高齡占六成

  醫(yī)學上一般以35歲作為高齡產婦的指標,過了這個年齡,女性懷孕期間產生并發(fā)癥如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概率就會高于其他人,也更容易流產。

  近幾年,產婦的年齡逐漸偏高,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明顯增多。有相當一部分醫(yī)院30歲以上產婦的比例都在20%以上,而35歲以上產婦的比例則大約在5%左右,且這一比例還在逐年上升中。

  武漢市中心醫(yī)院產科一項統(tǒng)計顯示,2012年在該院生產的產婦3000余人,30歲以上的占到了42%,35歲以上的占到了10%。這一數據與五年前相比,增加了30%。

  “以往生育的主力軍大都是20多歲的女青年,現在30多歲生孩子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還出現了不少40歲左右的高齡產婦。”武漢市中心醫(yī)院婦產科主任醫(yī)師熊國平介紹。

  湖北省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肖梅也表示:“近10年,高齡產婦占到正常產婦比例的20%以上。不孕不育病人中,高齡婦女占到60%。”

  根據江城部分醫(yī)院數據顯示,30歲以上產婦,選擇剖宮產的比例在40%至50%,甚至有醫(yī)院該數據比例達70%左右。除了“怕疼”,30歲之后產婦子宮收縮能力逐漸下降也是該年齡段產婦不得不選擇剖宮產的重要原因之一。

  [影響]不孕、流產、畸形兒……

  “懷孕生產的黃金年齡一般是24至28歲,30歲之后逐漸不利于懷孕生產,年齡超過35歲才生第一胎的女性就屬于高齡產婦了。”熊國平主任醫(yī)師分析,產婦年齡越大,卵子的數量和質量隨之下降,卵細胞還易發(fā)生畸變,導致早產、自然流產、胎兒畸形的風險明顯更高;高齡產婦也容易患各種并發(fā)癥如妊娠期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分娩時, 骨盆彈性和關節(jié)韌帶組織彈性差,高齡產婦還易出現難產,剖宮產率明顯增加,易發(fā)生產后感染及產后貧血等。

  湖北省中醫(yī)院婦產科主任周忠明直言,到了40歲每五個女性中只有兩人能如愿生育。醫(yī)療科技受孕也有風險。

  [釋疑]社會壓力成“晚育”主因

  在武漢市中心醫(yī)院產科產檢的楊女士告訴記者,26歲碩士畢業(yè)之后,在一家合資企業(yè)上班,害怕懷孕會對工作不利,結婚四年不敢要孩子,到了33歲實在拖不起了,幸運的是目前一切順利。

  熊國平主任醫(yī)師介紹,許多育齡女青年選擇晚婚晚育是迫于日益增加的社會壓力。隨著現在大學教育的推廣,很多女性走出校門就已經是22歲至24歲之間,如繼續(xù)深造,婚齡還要推后,這樣會使女性生產年齡后延;也有部分年輕夫婦考慮經濟條件選擇推遲生育,或有的剛開始想“丁克”,迫于家庭壓力才重啟“寶貝計劃”。

  [提醒]高齡懷孕務必重視孕前檢查

  專家建議各位育齡女性盡早計劃懷孕。已經選擇推遲懷孕的準媽媽孕前孕期應做好充分準備,保持身心健康。

  熊國平建議,30歲以后準備當媽媽,懷孕前務必做好相關的健康檢查,包括常規(guī)婦檢、子宮彩超、TORCH檢查以及血型、血壓、血糖檢測等內外科檢查,檢查是否有不適合懷孕或高風險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或肝腎、血液方面等問題;在計劃懷孕前三個月開始服用葉酸,每天0.4毫克,有助胎兒神經管的良好發(fā)育;孕期加強營養(yǎng),補充高蛋白飲食,遠離煙、酒、咖啡等,切記少吃海鮮、山楂等食物;平時可進行適度鍛煉,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家中養(yǎng)有寵物的,在懷孕期間必須和寵物分開,以免被寵物身體上一些病原體感染。(黎清 錢順妮 李蓓)

Tags:九洲 藥房 藥店

責任編輯:中國醫(yī)藥聯盟

已有0人參與

聯盟會員評論

用戶名: 快速登錄
圖片新聞
中國醫(yī)藥聯盟是中國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醫(yī)藥在線組織,是醫(yī)藥在線交流平臺的創(chuàng)造者,是醫(yī)藥在線服務的領跑者
Copyright © 2003-2017 中國醫(yī)藥聯盟 All Rights Reserved